首页 > 心得体会

边学边思 促成长——读《教育科研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4-09-20 22:19:13
边学边思  促成长——读《教育科研那些事儿》有感(全文共2343字)

假期拜读了《教育科研那些事儿》这本书。作为一线教师,到底如何做教育科研?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路的方向在哪里?怎样走?谁引路?谁同行?路途中我们会发现什么?教师们每天的辛勤劳动对孩子和自身能够产生什么变化?在书中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全书分六章:教育科研,教师自我成长的途径;课题研究,教育科研的开展之路;教育科研,反思中摸索前行;教育科研,教育叙事也发现;教育科研,同伴互助中进行;教育科研,专业引领很关键,共包含49个问题。

书中名家观点和名言读后如醍醐灌顶,当看到:“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这句朴实的句子时,我不禁要检讨自己,时时提醒自己。其实读完这一本书很不容易,感觉在看《新华字典》:都能看懂,但很难记住。但是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会想到它。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工具书,就像是教师的《10万个为什么》一样,将教师在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无数个问题高度提炼、概括总结成最具典型性、最具代表性的问题,覆盖了教师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教师一册在手,数个问题的编写,每个问题都指向一个领域、一种方法、一个观点,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理论参考、案例解读,问题特别全面,关于教育教学的大部分疑问,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的参考办法。

开篇看了几个问题后,发现书本体例非常实用,将每个问题都条分缕析,分析阐述得特别透彻,明白易懂,简单可行,可模仿可借鉴可引用。文章采用5段式写作体例,包括“问题情境”、“问题分析”、“解决策略”、“理论链接”、“案例导读”5个模块。

文章的书写极具亲和力。作者大多是卓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是一本教师写给同伴的书。坚持让教师说自己工作中的事儿,这种零距离对话交流,极大增加了丛书的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书中许多平实生动的实例以及对实例的“草根式”阐释,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

结合对这本书中第三章“教育科研,反思中摸索前行”,我有了一些想法:

1. 认识教育反思的意义。

叶澜教授也说过:三年的反思可以成就一位名师。问题在于对反思意义的认识程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地包扎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

只有当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剖析、解读,形成一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沟通,反映一个人对其身心状况的认知时才成为真正的反思。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包括引起思维的怀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顿,还包括寻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动, 求得解决疑难、处理困惑的方法。

2.让教育反思更真实。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会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学事件,是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源源不断的素材。由于教育反思的对象是教师亲历亲为的事件,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进行一种事实性、情境性和过程性的研究,因而不会出现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师“失语”或“模仿”的现象;教师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实的教育科研课题,不会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某些硬性指标而不得不为之的现象。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教育教学实践中捕捉灵感,以某一堂课、某一单元的教学或教育中的某一偶发事件,甚至以自己与学生的某一次对话作为教育反思对象,也可以以学生一个学期、数年的成长史或以教师本人的成长历程为研究对象,用敏锐的眼光去探索这些外显行为本身,以及行为背后的观念或价值,从而促进教师本人快速成长。

3.让教学反思针对性更强。

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师行动意义为目的。教育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思考对象,以自己为研究工具,进而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其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一种研究范式。它所追求的是对教师行动意义的探索,强调“在教育中,通过教育,为了教育”。在进行教育反思时,教师并不是以专业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身份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是做的是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反思把行动与研究和谐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体现出行动研究的“通过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教师进行教育反思的动力来自于对高效、优质教育的追求,来自于自我成长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是为了发现或贡献原理性的知识和体系。

4.让教学反思转化成成果。

自主反思往往需要伴随着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来进行。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桥梁。依靠同伴之间的讨论、交流、碰撞才能抓住教学中最敏感的问题,然后通过专家的指导提炼就可以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称得上科学的教育理论,必定有其实践的价值,能够转化成为学校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教师教学的方式与技能、学生学习方式与能力的实践状态和操作体系。但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理论似乎并未发生过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阻隔或脱节的现象,通畅的渠道尚未形成。一方面,有些理论工作者热衷于在象牙塔内制造新的理论与模式;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工作中较多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较少思考课堂教育教学事件背后的原因,对教育理论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缺乏认真思考。因为,在他们看来,理论是他人创建的,是高高在上、远离实践的“阳春白雪”,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普遍存在轻视理论学习的现象。现在,提倡教师的教育反思,就是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教师在实践中把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自觉实践行为。因为,教师的教育反思是一种为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而进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即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将普遍性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论,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改进和提高。有关研究表明:通过写反思日记, 18.5 %的教师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能够深入思考教学中的理论问题,使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提高理论水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促使自己形成一种大教育观,站在理论的层面去看待教学活动,从而跳出了‘小我’,着眼‘大我’,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读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与沟通,只有当我们有了不满与困惑时,我们才会对书本中稍纵即逝的只言片语心领神会,“开卷有益”,一本书就是一条新的路径。

《边学边思 促成长——读《教育科研那些事儿》有感(全文共234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