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2021年老炮儿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5-04-16 07:11:57
2021年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全文共7108字)

前言:2021年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炮儿”在不同人眼中,形象也不同。有人讲怀旧情怀、有人聊江湖恩仇、有人提时代变迁……还有人更绝,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其实何必,一电影而已。从我的角度看来,这片子聊的是人性,折射的是中国家长在家庭关系中的罪与爱。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请您阅读。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1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08年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96年到16年,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2015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2

从前看电影,总是抱着取乐,看热闹的心态,片子看过就过了,就算当下有感动,转眼,便也忘了。看《老炮儿》,也是机缘巧合,不知道是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还是它所带给我的共鸣如此之大,使我竟从中看出了些许之前观影未曾发现的感触。

先说些整部影片给我影响深刻的几个节点吧:

鹦鹉,它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始末的一个关键形象,我在这只鹦鹉的身上看到了六爷,六爷儿子所灌注的全部情感,它也承载了整部影片的起程转折,从影片一开始六爷拎着它串胡同,教它叫“六哥”,通过它引出六爷儿子的话题,再到影片后半部分六爷被抄家,鹦鹉惨死,最终推动剧情到了高潮,六爷找回了失落或者说压抑了很久的精神,并最终在这精神中找回自我,回归圆满,影片结尾,六爷儿子开了酒馆,也养了一只鹦鹉,教它叫“爸”,鹦鹉的那声“爸”,既象征着六爷儿子对六爷的认可,也象征着六爷的精神最终延续在了儿子的血脉中,并与他融为一体。

鸵鸟 ……此处隐藏1911个字……人,他失落,但绝对不害怕。他失落于年轻人的「没规矩」——即使是年轻时候和别人茬架儿,狠话说出口前也要掂量掂量后果,会不会反过来给自己跌份儿。他鄙视硬碰硬地用言语来辱骂,更欣赏每一个用词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牛逼、痞气、不怕茬架的态度。就算双方差距悬殊,只要互相用敬辞交涉,讲原则不耍赖,即使对方分分钟能把你捏死也会和颜悦色地给你留着起码的尊重,那在六爷眼里,也能算上一个半个讲究人,就算自己输了,也输得心服口服。

抱着善良活着,讲义气懂规矩。这是看完《老炮儿》对我来说最大的受教。

这其实是个英雄的故事,他有好多令人感慨的点可写。我就挑着最深的感受回味下吧。

跳出电影所讲的故事来看,几位演员的表演都没有令人失望。冯导就不用说了,和李易峰的父子对手戏以及最后高潮部分野湖对决都让人非常入戏,最后让影院里很多人看哭(可能是该场次个别现象)。很担心的李易峰和吴亦凡也抗下了角色,吴亦凡骨子里就带着官二代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声音和台词表达也很到位,最后在野湖边上红着眼圈的样子把剧情跟人物都烘托上了;很多影迷担心的李易峰没有很面瘫啦……人家很认真地在演一个有童年阴影的年轻人的,眼神什么的拿捏的很好。还有许晴阿姨和张涵予大叔都很棒(张涵予的衣服「炸裂」的时候,听到很多女性观众哇~的声音也是醉了)。总的来说,故事剧情、叙事节奏、各种着名、知名演员的彩蛋串场、全片色调和音乐都还比较令人满意,很期待最后的票房成绩!

希望咱们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好。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4

轮回乐队有一首歌,是改编自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将千年前的稼轩词以重金属摇滚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果想要给《老炮儿》配一首词,那我愿意选择这一首。——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曾经风光的“老炮儿”为了解救自己叛逆的儿子而复出江湖的故事。当冯小刚那饱经岁月沧桑的脸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那种英雄迟暮的感觉便迎面而来。他每天无所事事——遛鸟,溜冰,听书,管些胡同里的闲事,似乎走到哪里都还带着当年的血雨腥风,但在外人看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有着叛逆儿子的神经质老头儿而已。

影片的一开始,六爷就一直在讲“理儿”,讲“规矩”,跟儿子讲,跟兄弟讲,跟城管讲,也跟陌生人讲。理是什么,规矩是什么,你让六爷讲,他肯定也讲不出来,但是他知道那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必须要遵守的东西。伦理纲常,公序良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敬我一尺我便敬你一丈,每一个人都该有一个正正经经的样子。

然而世界在变,所谓的“义理”,也变了,这就引发了后来的一系列纷争。一方面是老炮儿们所恪守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所倡导的“自由”,这两种观念的碰撞却产生了另一个不可预知的结果——旧式的侠义精神的回归。而这种情节的设置更像是一部古典的武侠小说,譬如陷空岛的五鼠,虽然带着邪气,却总能做出惩奸除恶的事儿来。而在电影中,那部仿线装的《小李飞刀》似乎也在应和着这种侠义精神——古龙曾经在某部小说里说过“江湖远不远,人就在江湖,江湖又怎会远?”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5

《老炮儿》,在电影院里足足观赏了三遍,回到家,大纲列了四五个,依然难以下笔,导演给我呈现的六爷和六爷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里日益小时的江湖,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上面写得都是正经的东西,下面说点不正经的。一是吴亦凡确实帅出了高度,他再这么演下去,都不用说台词,站那,观众就得报警了。二是张涵予这骂街骂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骂两句。顺便说个梗:之前张涵予上康熙来了,小S要她说句骂人的话,于是张涵予说了国骂,小S很激动,说这事你不用找我妈,找我就可以,我很乐意……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1年老炮儿电影观后感范文。

《2021年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全文共710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