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论语的读书笔记共含12篇,由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论语的读书笔记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意思是花言巧语,曲意逢迎,通俗点的说法叫“拍马屁”。
“拍马屁”源于蒙古文化,蒙古族是马背民族,蒙人常以养得一匹好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
可见,“拍马屁”本是一种风俗,并无贬义。然而蒙人建立元朝之后,趋炎附势者为巴结权贵,不管其马优劣如何,便争着拍马屁股恭维一番。
久而久之,“拍马屁”便成了谄媚逢迎、阿谀奉承的意思。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几个马屁大师。90年代初,有人专门编了本书叫《马屁大观》。编者从各种正史野史、民间小说中摘选了数百则“拍马屁”的故事,马屁大师们轮番登场,各成一派,可谓百屁争鸣,拍出了风格、拍出了特色。
不过,也有几条漏网之鱼不在《马屁大观》之列,但与书中的马屁大师们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武周时期的宰相杨再思,绝对是个集拍马屁之大成者。
当时,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依仗武则天的宠爱而权倾朝野。有一次,二张的哥哥张同休在司礼寺宴请百官,酒酣之时竟然当着百官之面取笑当时担任内史之职的杨再思说:“杨内史长得真象高句丽人。”
这句话如果放在今天,特别是受韩流影响的年轻人们,绝对会认为是夸自己长得帅或长得美。但当时唐王朝是当之无愧的天朝大国,高句丽这种附属小国在汉人的眼里就是“蛮夷”,所以说别人长得像高句丽人的意思就是,你丫长得真丑。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打脸,杨再思不但不怒,反而十分开心,还立即按照当时高句丽的民族习惯,将剪纸贴在头巾上,反披着紫袍,摇头晃脑地跳起了高丽舞,在座的百官无不鄙笑。
还有一个例子。当时张昌宗以美貌著称,时人都称他面似莲花,杨再思却说这个比喻不好,说:“不是六郎(张昌宗小名)似莲花,而是莲花似六郎才对”,一句话让张昌宗心花怒放,大赞这家伙会说话。
杨再思为官一任,基本碌碌无为,但凭着炉火纯青的马屁术,一直官运亨通,在政治斗争中始终屹立不倒。
不过,历史的审判向来公正,后世史学家用如椽巨笔将这个“马屁精”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但中国人,老外也爱“拍马屁”,特别是日本人,竟然将“拍马屁”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日文的“拍马屁”翻译成汉文叫“磨芝麻”,寓意对待上级或长辈要毕恭毕敬,就像双掌互搓磨芝麻的样子。
日本人受汉人礼治文化的影响,视“敬”如命。我们经常能看见电视中,日本人谦卑地九十度鞠躬,只敢看对方的脚,大声喊“哈伊”。
中国人原来也讲究这个。古代称身份高贵的人为“足下”,就是说您身份尊贵,我只能看你脚下那块地方。
现在中国人已经不再讲究这个了,但日本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日本的社会强调上级对下级、前辈对后辈的绝对权威,对大部分日本上班族而言,磨芝麻是职场必备的技能,因此也就有了“马屁文化”。
有日本职员曾总结过职场的“马屁套路”,上司开玩笑冷场的时候要帮腔,说的有趣的笑话要在别的场合要再次提起,“上次那个笑话太有意思了”。另外,诸如“某某桑,我非常仰慕您…您太伟大了…我在您面前太渺小”这样恭维话要经常说。
在我们看来,这些话不仅肉麻而且做作,不过在日本,几乎人人都很吃这一套,甚至还出现了“拍马屁”的职业。据说东京两个大学毕业生在路边摆了个小摊,提供拍马屁服务,口号还挺文艺:“感觉一下你潜藏的魅力吧,纵容一下自己”。结果一开张,生意火得不行,让人不禁感叹生财有道。
这么一看,日本的社会风气好像也不咋样(咦,我为什么要用也?)。
不过,相比言语,日本人更看重能力和态度。日本人不反对“拍马屁”,但反感“只会拍马屁”。所以,在日本职场,马屁精终究还是马屁精,有能力的马屁精才是好员工。
其实,因为现实生存的需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拍马屁的时候,这无可厚非。马屁精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拍马屁的“二十四K纯马屁精”。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身边都不乏溜须拍马之人。但越是昏庸的君主,身边的“二十四K纯马屁精”就越多。
古代君王头顶上的冠饰叫冕,冕的两边各用一条丝绳挂下一个饰玉,称作瑱,因为可以塞住耳朵,所以又名充耳。充耳的目的,就是让君主不要去听一些谄媚之言,充耳不闻就是这个意思。
可惜的是,人们在加冕之时,只顾享受冠冕堂皇,却忘了耳边的警示。
所以,身居高位者,赞美之言可以听,但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听到那些和自己没关系的“马屁”,要果断扬起蹄子,一脚踢开。
踢开他们,才能看见真的自己,才能发现真的生活。
第2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这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论语》。这不仅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更是中华传世名著。它章节简短,以雍容典雅的语调简洁凝炼的格言警句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让人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感触颇深。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是啊,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作为教师,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不单单只教他们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教出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好学生。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我们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第3篇:论语的读书笔记给大家带来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此处隐藏6842个字……,不是仅仅文章写得好,也不仅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第10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请仔细阅读这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也可以参考它的写法与格式。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第11篇:论语的读书笔记如果这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能帮到你,就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他的不好的方面,努力克制自己。”“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就是明智的。”“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献,迅速而灵敏的学习。”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
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第12篇:论语的读书笔记本文系列之一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你可能需要。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12篇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论语的读书笔记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