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本文中,我将提出一个多年来如骨鲠在喉,而今不得不吐的建议。这个建议(如题),也许会让语文教育界以至整个教育界大感意外。读者诸君听我细细道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以贯之,从不间断。语文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学主科中的主科,作为母语,又是“文以载道”的工具,当然无可厚非。不但在学校要学,而且要终生学习不辍。然而,作为学校教学的主科,我们是不是在教学内容上洗削更新,作大刀阔斧的调整——减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没有错。我们的现代文教学也遵循着这一条古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左提右挈,东拉西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从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到字词分析、结构提纲;从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到归纳小结、练习题解。老师的讲解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细微之致。然而,细则细矣,学生恐怕并不领情。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不讲,同学们都看得懂。实际上,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已把课文的精髓告诉了学生;而课文下面的“注解”,又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疑难。细读全篇,包括“阅读提示”、“注解”,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篇文章,还要你讲什么呢?要象老师讲的那样全面详尽地把握课文,除非是做学问,写读后感。否则,基本掌握就不错了。天下文章那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都全面详尽地掌握。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老师细讲呢?对小学生,你必须细讲。小学生分析能力差,需要老师指示学习的门径。对初中生,你就应该少讲,甚至不讲。对高中生,你就不必讲。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磨砺,对现代文的学习模式已是知根知底,深谙其道。从字词解释到主题思想,还不是老一套?说实话,语文老师讲课,离不开《语文教学参考书》。即使是老教师,也不敢离开“教参”乱讲一通。“语文教参”既是教师的拐杖,又是教师的指挥棒。假如我们把“教参”的内容充实到语文教材中去,把“教参”这根拐杖兼指挥棒交给学生,现代文的教学还用得着老师喋喋不休吗?
有一件往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12年前的一天,我的一个叫刘兰的亲戚到我家来串门,她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刘兰原是某单位的办事员,因为聪明能干,加上勤奋好学,很得领导赏识。机会凑巧,单位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领导就选中了她(她是初中毕业生)。刘兰在中专读书很是勤奋。一次上语文课,语文老师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同学们个个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听讲。对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下课铃响,语文老师匆匆离开教室。刘兰在擦黑板时,发现讲台上有一本书。一看,原来是一本《语文教学参考书》,她便很好奇地翻阅。读着读着,她惊呆了。刚才老师所讲,居然和“教参”上写的一模一样。原来如此!语文老师刚才的“精彩表现”,原来是在给同学们背书!她一下子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有点悻悻然了……她把“教参”放进讲台抽屉里,而没有去还给老师,因为她不愿意造成面对老师时的尴尬局面。讲完这个故事后,她很郑重地对我说:“我也能当语文老师。”我说:“未必。你连近、现代分期也搞不清,你连唐宋八大家也说不出,你连借喻、借代都分不清,你连翘舌音、后鼻音都读不准,你怎么当语文老师?”我给她浇了一大盆冷水。她虽哑然,但仍心有不甘地说:“我去买一本《语文教参》,就可不去听课了。”综上所述,高中现代文多讲不是,多读也难,何不把它从高中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另外,编一本拓展性的“课外阅读教材”(量相对大些,再大些);并加大学校图书室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再开辟班级书架。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随时可以得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在书山学海中恣意驰骋。假如真如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话,还怕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不能提高,还愁学生不能从容地面对高考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的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本分。所以,我们要学好古文,写好现代文。本文所提“把现代文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高中语文只教古文”的观点,只是一己之见。也许有失偏颇,也许甚至是一种偏激。自以为有理,不知是否真有理。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第二篇:现代文应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去
试卷?
高中语文教材在删掉现代文后,再适当增加些古文。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流传千古的华美篇章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古文的量实在太少了。我们删现代文,增古文的举措,就能弥补这个缺失。这里再补充一句:教古文,“讲”也要适度。对此,古人也有精辟的见解。清·颜元在《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一文中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说的就是教学要注重精讲多练。练习什么?练习写作。
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学巨擘,还不是从诵读“子曰诗云”开始,经受中国古代文学雨露的滋润,在打下了极其深厚扎实的文言功底的基础上,千锤百炼,厚积薄发的结果么?由此可见,学好古文,加上勤于练笔,就能写好现代文。
再从高考的角度讲,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占一定的比例,而这些文言文无一例外地选自语文教材之外。假如我们古文阅读量少,古文底子薄,面对这一些陌生的考题就很难应付。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的现状就是这样——古文少,现代文多。如果删掉现代文,然后大大增加古文的数量,从而扩展学生们古文的学习面。通过努力,学生们的古文底子就会变得厚实,相应也就增加了高考语文取胜的砝码。
当然,学古文并不纯粹是为了高考,这仅仅是一个话题。一个人文学修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他的古文修养。作为永远 ……此处隐藏12468个字……
二十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1、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委曲求全。2、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
3、刚猛激烈、嫉恶如仇。4、细心、缜密。
二十二、《失街亭》
1、孔明:神机妙算、深谋远虑、知己知彼、顾全大局、用兵谨慎、部署周密、临危不乱、
镇定从容、赏罚分明、执法严明、体恤部属、忠于蜀汉、严于自责
2、马谡:目光短浅、麻痹轻敌、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纸上谈兵、死守教条、违令拒谏、
目中无人、邀功心切、贸然行事、损兵折将
3、王平:小心谨慎、熟知战势、建议明智
4、魏延:奋勇杀敌、冲锋陷阵
5、赵云:斩将立功、保全军资、谦逊拒赏、严于自责
6、司马懿:深谋远虑、谦虚谨慎、掌握战势、善于指挥、明于调度
7、张颌:骁勇善战、勇猛无敌
二十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外表美丽、内心纯美、痴情执着、体贴爱人、敢爱敢恨,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李 甲:懦弱无能,中道见异,负心薄悻,屈服于封建家庭势力和金钱利益
孙 富:为富不仁,卑鄙狡诈,破人姻缘
二十四、《雷雨》
1、周朴园: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内心深沉、阴险、狡诈、虚伪。
2、繁漪:她是一位“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最终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
3、周萍:敬畏他的父亲,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十分懦弱。
4、周冲和四凤:单纯、清澈、有对甜蜜爱情的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
5、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仍拥有坚韧,顽强的性格。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
6、鲁大海:较为精犷、坦诚、厌恶资本家,拥有正义感。
二十五、《茶馆》
1、王利发:精于世故的茶馆掌柜,精明干练、自私自利、委曲求全,对局势不满,圆滑世故、胆小怕事。
2、常四爷:豪爽耿直,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有骨气,爱国,痛恨洋人,自食其力。
3、松二爷:爱慕虚荣、软弱、畏畏缩缩,不愿靠自己的力量谋生。
4、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走狗模样。
5、刘麻子:贪小便宜、涎皮癞脸。
6、崔久峰:不愿面对现实,态度消极,冷漠。
二十六、《罗密欧与朱丽叶》
1、罗密欧:是一个有教养、性情温和的贵族青年,但当听到心上人朱丽叶的死讯后,他悲痛欲绝,决心到朱丽叶坟墓前自尽时,对仆人用了一连串命令式的粗暴甚至威吓的语言:“把那锄头给我”。“把火把给我。”??这突出表现了心上人的死给他带来的巨大悲痛以及激动、暴怒的心理,而他仆人顺从他以后,他的语言马上平和起来。面对帕里斯,他虽很暴躁,但仍强忍怒气。总而言之,他是一个忠于爱情的青年。
2、朱丽叶:当她醒来时是怀着与心上人相聚的希望的,但发现自己的心上人已经死去,她不顾长老的劝阻,果断地拿起匕首,刺进了自己的心脏,朱丽叶本是一位温顺天真的纯情少女,但为了专一的爱情,她跟家庭、环境、习惯决裂,最终选择了死亡,成为了一个为爱情献身的女中英烈。
3、帕里斯:贵族子弟帕里斯,作者通过他与侍童的对话及在坟前为朱丽叶献花,向朱丽叶表达自己的悲伤来表现自己对朱丽叶的爱;特别是当罗密欧想打开墓穴时,他毅然以生命捍卫自己的心爱的人尊严。可见他是一个心地善良而又不失尊严的爱情专一的血性男儿。
二十七、《三块钱国币》
1、杨长雄: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言善辩、见义勇为、不畏权势、敢作敢为,但也性情急躁、缺乏斗争经验
2、吴太太:趋炎附势、恃强欺弱、自私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庸俗
3、成众:沉着稳重、幽默
4、警察:唯唯诺诺
二十八、《窦娥冤》
1、窦娥:面对清浊不辨、贤愚不分的天地,她放声痛骂、嫉恶如仇;面对惨痛拷打,保护婆婆,她抗争不屈,正直善良对上天狠发三愿,衔冤含恨,誓愿应验。窦娥之悲感天动
地。
2、蔡婆婆:本性善良、愚拙被骗、为钱生贪、自私卖女。
3、张驴儿:贪财贪色、无情无义、圆滑狡诈、叛逆堕落。
二十九、《长亭送别》
1、崔莺莺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地,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课文细致地展现了她冲破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2、张生(张珙)
张生是《西厢记》中又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把爱情看得比功名重要,轻贱名利,忠于爱情。他也有软弱的一面,比如当老夫人赖婚时,他无计可施,竟一气之下“便索告辞”,还要在红娘面前“寻个自尽”。总而言之,张生是一个善良、痴情、轻贱名利的书生。
3、红娘
一场兵变,让红娘由小姐服侍和管制人的身份转变为崔、张二人的传话人。她为张生献策,为莺莺传书,辛勤劳苦,还备受老夫人指责。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红娘极大不满,她坚决地站在张生的立场上,为张生与莺莺打抱不平。红娘所为绝不是出于热心,而是义与勇的表现;红娘这个人物内函也不只是一个牵线搭桥者,而是中华民族美好道德的象征。这种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以自己无私的辛劳,成全他人的幸福。这,也就是红娘的本来面貌。
三十、《闺塾》
1、杜丽娘
杜丽娘是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是独生女而被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以至家中有一座大花园都不知。她的性格比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礼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泰而心有怨,却春香对看似怒实为喜,向往高大墙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春香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她思想单纯,敢开先生的完笑,无视封建社教和社丽娘相比,更富反抗精神。作者主要借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虚伪。
3、陈最良
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他的“陈最良”一名,就含有作者对他的讽刺。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并从中可以看出他逢迎家主的一面。同时,这个人物也有一的虚伪性,此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暴露了封建社会一此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