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
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 七律 长征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1、 板书课题,(生齐读)长征这一段历史全浓缩在这首诗里了,知道作者是谁吗?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板书),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文学家、杰出的诗人呢。
2、 简介长征的历史背景。
想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出示课件)师读。
3、 学生齐读全诗。
二、 学习诗歌,感悟诗情。
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 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
程漫漫、敌人疯狂的追击,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在你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啊?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
(2)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困苦怎能一一叙述,诗人写
了五个地方,你能找到吗?
(3) 学生默读,边度边画。
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 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
追堵截、狂轰乱炸,要想翻越该有多难啊)
(2) 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
磅礴。而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有感情练读)
【设计意图:高年级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意、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中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时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
(1) 你们有什么发现?(“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
(2) “暖”(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
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昆明,一面分兵到皎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军。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3) 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
(4) “寒”:(出示泸定桥图片)简介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
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冷 寒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红军战士攀着13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引领学生读“大度桥横铁索寒”。
(5) 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啊!
可在红军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里,这正是————————引领学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景、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景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感情,读的效果很明显。】
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喜开颜。”
(1) 岷山位于四川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想要翻
越它,难度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
(2) 你从诗人的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读懂了什么?
(3) 写话训练:出示雪山背景学生续写。“山都路滑,红军战士
踩着冰面艰难的前行,有的滑到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
战士依然奋勇前进??
(4) 交流、点评学生的写作。
三、 课外拓展
1 小结:长征时什么?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时地球的红飘带,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时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现在,这种不怕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民族精神!
2 齐读全诗。
3 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一写读后感。
第二篇:1、七律长征教案七律 长征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预习导航
1.背景知识介绍:长征。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有关律诗的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字词学习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泥丸(wán)岷山(mín)乌......
蒙(méng)云崖(yá)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 ……此处隐藏5260个字……七律长征
《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金丝峡镇马家坪小学周勇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
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请勿抄袭好范 文网:wWW.)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本网推荐访问其他范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