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文课堂,促进幸福成长
关于人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化学组梁艳萍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是,化学教学中仅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足够了吗?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仅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人文课堂实施方面的几点思考。
一、人格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主要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对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我们的化学教学中,要努力渗透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利用古代诗歌和谚语培养人文素养
利用古代诗歌和谚语能够把化学知识和能力活化,给那些死板的知识注入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 1 》的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讲到这里时我们可以借用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诗,“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里来。”让学生深切体会,同时也对淘洗法去除金子中间的沙的科学原理(利用密度的差异,需要反复多次)进行深刻理解。用这种简洁和优美的诗句来表达和记忆分离原理,显得新颖而又诗意盎然,学生也容易接受。
古代的谚语如何融入化学教学中呢?还是用实例来说话吧。例如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 1 》的第二章第一节讲到了分散系——胶体。那么,在讲胶体的聚沉时可以引用民间谚语: 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授,胶体聚沉的条件和豆腐制作的原理就一目了然啦!其实,像这样蕴涵化学知识和原理的谚语还有很多。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燃烧的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石的硬度大)等等。我们教师平时应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实际的化学教学中。
三、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兴趣的差异主要是人的生活实践不同而造成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固定模式来讲课,会使学生认为化学就是简单的实验、定律和记忆过程,这样会使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而使学习兴趣降低。若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与化学知识相关的逸闻趣事,引导学生寻求化学发展的历程,就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有机化合物苯时可以穿插凯库勒确定它的结构时梦见蛇咬尾巴的故事;在讲氧化反应时,讲一讲拉瓦锡因为否认燃素说而被送上断头台的故事;在讲化学实验时,可以讲一讲俄国化学家库切洛夫,在研究乙炔的水化实验中,多次实验都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由于不慎打碎温度计使反应效率大大提高,他抓住这个现象不放,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炔烃水化反应的汞盐催化剂,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就。
对于人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我会继续进行下去,同时我也会加大阅读量,积累与此有关的人文教学素材去激发学生用知识和智慧揭开化学奥秘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