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高度工业化、人口迅猛增长的21世纪,尤其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城市人口爆炸、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为了全人类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风景园林建设在城市建设乃至生态环境建设中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的高素质人才,往往来源于优秀的环境设计从业人员、各大院校景观专业的有志青年,在中国古代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有一个名字,叫做“造园家”。造园匠师这一行业的出现始终伴随着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发展的兴衰,虽然大多数的古典建筑与园林的作者和设计思想已不可考究,但现存的精品足以让我们得知这些工匠的精湛的技艺和雅趣的设计。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传统的工匠精神,世代薪火相传,是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这也是习惯了“快经济、快文化”的当今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弱点,是未来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
1 中国古典环境艺术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文脉的延续
1.1 三千年:中国古典环境艺术的造园思想绵延流传
在中国,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沉淀,孕育出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建筑与园林体系。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从有明确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圃”,到全盛时期的“万园之园”,这种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一直绵延流传了三千余年,与中国的社会一道,经历了由萌芽、成长、逐渐成熟又渐渐衰落的过程[1]。
与近代中国颠沛坎坷的命运一同,中国的建筑与园林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封闭太久的国门,城市公园及西方造园技艺大量传入中国,在租界地里营造公园满足游憩生活的需要,故清末民国时期,还是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私家园林,均是由民间一些手艺纯熟的造园匠人建设,并得以流传至今。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期,中国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城市化战略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出现了经营性的公园,这个时期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多样,设计风格也趋现代化和多样化,大致完成了现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体系的构建。
1.2 东西方世界:受到中国古典环境艺术的深刻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园林的原创体系国家之一,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在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更甚远播欧洲,18世纪中叶由海外贸易传来的“中国热”深深影响了欧陆的规整式园林和英伦三岛的英国式园林[2]。中国古典环境艺术对东西方世界的影响十分深厚,但在今天,这片拥有灿烂中国古典环境艺术的大地上,却掀起一股吹捧罗马拱门与列柱、意大利花园与凉亭、荷兰大风车、法国式大台阶和模纹花坛随处妆点的风气,这是不是该反思我们对理解、挖掘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不重视呢。
1.3 各种尺度:中国高超的造园技艺的合理运用
如果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体系是要建立一个从事超越国境的、全球性的,进行土地利用、资源利用和生态管理、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信息交通系统规划的“地球表层规划”[3]。而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体系往往都是小尺度的,无法指导现代的大型生态项目,那么请将目光放到古代的洛阳。《洛阳伽蓝记》佛寺为中心,记述北魏京城的建筑,次序整然,体例明晰,是研究北魏洛阳城市规划、建筑和园林艺术的重要资料。还有南宋时期的临安(杭州)与西湖大园林互相环抱而构成世界上最早、最美的山水生态城市,这与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提出的“一个由许多园林组成的城市,或一个建造在自然风景胜地中的城市”的理想不谋而合。还有清代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集群,成为了著名的“三山五园”的风景区规划,在北京西北郊原有的地形上加以改造,筑山理水,满足了紫禁城的供水、西北郊农田的灌溉等生态需求。这些大尺度的优秀环境艺术作品对现代的生态规划起到了指导作用。
2 中国古代造园家的工匠精神
2.1 工匠“文人化”还是文人“工匠化”
早在宋代已有园艺工人和叠山工人——山匠的记载。到了明代江南地区的造园技艺更为精湛,如杭州“陆叠山”、苏州“花园子”,但这时的造园匠师的社会地位一直很低下,和整个场地的造园精神的来源——文人们的地位不同,文人园林的大发展,是促成江南环境艺术达到高峰境地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到明末清初,经济发展使得造园工匠之技艺精湛者,经过对自己文化素养的努力提升,成为了真正全面主持规划设计的造园家,这也就是工匠的“文人化”。
而对于文人的“工匠化”,这对于我们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学者也有一些启示,比如世界上留存下来的最早的造园艺术系统理论著作《园冶》的作者——计成,计成曾是文人、画师,有着超高的艺术品位,但始终对于造园技艺是纸上谈兵,中年漫游四方后,便精研造园技艺,成了著名的专业造园家。这说明只有理论的指导不可,还需有实际的实践经验,而且工匠和文人结合的而构成“梯队”,更加推进了造园的兴旺发展,反观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更应注重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各专业人才的合作发展,才是推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强大动力。
2.2 工匠精神的内涵
如果说“求知”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追求的话,那么“造物”就是工匠精神的伟大使命。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有着充足的科学知识,但却缺乏认真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造园家的工匠精神其构成要素表现为技艺在经验、知识、创造和审美四个层面的相互统一,并主要表现以下四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同理,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工匠精神也尤为重要。13世纪的欧洲,机械论哲学家将自然视为一架巨大机器,从当时工匠们的工具制作中受到启发,贝尔纳指出:“现代科学具有双重起源,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辨,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直到现在,人们重视景观科学理论知识而远远超过对中国古典建筑与园林的传统技艺和内涵,结果,理论的整个发展就显得比实际情况更富于奇迹色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应当忘记自己的造园家传统起源,更不应抛弃是其存在的“筋骨”的工匠技艺,也不应放弃传承延续“风骨”的工匠精神。中国古典造园家的工匠精神是专注、细致、耐心、冷静、果敢等精神品质和忠诚、诚信、友善、仁爱、务实、奉献、敬业等伦理价值,是学者在相互间刻苦求学、比试技艺、竞争上游的优良学习风气以及尊师重教、恭勤养德、以技治业的职业伦理[4]。
3 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和未来改革的启示
3.1 在社会经济大发展下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冲击
在时代精神的旗帜下,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道路上,现代化流水线生产似乎舍弃了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文脉的延续,而标新立异的前卫、先锋与时尚成为追求时代精神的代名词。正是缺乏传统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一些学生不能塌下心来潜心研究,发扬中国环境艺术之伟大,过分追求形式,一味照搬外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时髦概念,许多作品不伦不类,缺乏内在美的欣赏品位,忽视了环境艺术设计应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缺陷是缺乏质量意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讲原则,千篇一律,盲目追求形式,眼高手低,不能深入设计,这主要就是缺乏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所以才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造园家”。
中华大地拥有灿烂文明的造园历史,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环境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的同时,应该更具有自己的特点,保持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中国特色,学习古典建筑与园林的精华,弘扬古代造园家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使现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体系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有所增长,但就业率却并不出色。而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却反映难觅优秀设计人才,一些毕业生理论与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实际业务,在实践中不能解决问题[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由目前的学生缺少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所导致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明白自己的专业特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6],重新焕发出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执着与追求。
3.2 未来之畅想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和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充分得到专业实践锻炼,切实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达到该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7]。为人类和其他栖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探求尊重并调和人的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和审美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用生态平衡的方法保证己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珍视表现地方文化的环境艺术作品[8],是展望未来世界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今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要着重环境艺术专业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专业使命感、自然观、科学理性与创新性、空间环境意识、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专业素质和传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所涵括的师道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实践精神仍然是我们当今时代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当代培育既要注重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更要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员,我们愿意从自己做起,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好的为中国环境艺术的建设添砖加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梦的理想。
4 结语
从教学、治学,再到改善学风,坚持面向建设绿色生态的时代需求,立足本土地域特点,接轨国际前沿,逐步树立西北地区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在全国的角色定位,突出优势,彰显特色。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形势下的挑战,提出“生态与艺术介入空间”开创性教育思想,多维整合高低年级、设计课与理论课、不同学缘背景教师之间的关系,并持续进行学风建设。将实践与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专业”到“从事事业”的思想转化,对学生产生终生影响。基于地域性自然与文化特色,拓展专业的国际视野,专业与学科建设相伴相生,在促进学风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孙筱祥. 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 风景园林,2002,18(4): 34-40.
[4]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54-59.
[5]辛艺峰. 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培养[C]. 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大会论文集,2003.
[6]刘嵩. 刍议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 现代交际,2017(7): 137.
[7]孙亚男,翟艳. 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方式的思考[J]. 艺术教育,2010(5): 119-120.
[8]高翅 译. 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风景园林教育宪章[J].中国园林,2008,24(1): 29.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