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校园特色创新
一、如何建立基础教育良好生态,缓解家长焦虑,克服教育内卷,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进一步改革教育考核和学校综合评估机制,杜绝唯分而论,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性,引导学校走切合实际的特色发展的道路。
2、认真调研区域内教育发展形势,合理规划区域学校布置;科学制订招生政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督促实施好。
3、坚持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置好学科和课时,认真监督实施;改革学期考核和升学考核模式,引导家长和学生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4、认真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长的综合素质,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阅读氛围浓厚。
5、教师发展中心科学设置科室和构建研修团队,创新研修模式;注重引导全面发展的评估交流;科学开设研修主题和研修形式。
6、发挥政府主导职能,认真规范校外机构和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严格规范培训内容和办学模式,规范准入准出机制,严格监督和考核。
7、教育和体育局、教师发展中心认真帮助学校办好课后服务,规划好相关课程,构划特色项目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二、如何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应教尽教、学足学好?
1、狠抓课程建设
按国家课程标准,严格落实课程计划,在学校师资力量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对教师潜能的挖掘及教师后天的培养,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严把课程关、课时关。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将校本课程建出特色亮点。
2、关注教学过程
实施领导包级、蹲点负责制,确保教学教研活动的有力落实。采用学校中层干部蹲点到年级、教研组;副校长主抓到年级、教研组制度,领导人人要作教研组长的助手,出谋划策,做好协调工作。按时参加教研组活动,坚持每周实行推门听课,不定期抽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批改制度,对上课,教案,作业存在的优缺点都要明确指出,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完善。
领导值日中遇见的不合常规的现象,当面指出,当场解决,不徇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形成常规管理天天有效的格局,从思想上引导大家依规办事。
3、提高课堂效率
备课:首先要求坚持“不备课不得上课的原则”,任何人任何课都得备好课,才能进教室授课。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确立重点难点,突破方法,质疑问难。而教案的撰写要求精心设计,渗透新课改理念,坚决杜绝机械照搬,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营造教师研究教学氛围。
上课:要求全体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在学科课程的应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学校每学期开展诸如"同课异构"、青年教师赛课、说课、备课、微课等常规教学评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教学质量。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作业量适中,类型灵活,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业的批改与评价注意过程评价、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批改形式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相结合,分数量化与描述性评语、谈话式评语相结合。
抽查教案。学校采取每周抽查一次教案,每月月末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并将检查、抽查情况纳入教师的工作考核,优点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学校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4、提升研修实效
首先重视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定位、教学方式,教学行为,都提出了新要求,采用自学与学校定期组织学习相结合,学习各种关于新课程的资料、图书、各种教学杂志,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检查并做评比。
其次重视教研工作,鼓励撰写案例、反思、论文。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每学期制定操作性强的教学教研计划,并按照计划安排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就自己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在教研组讨论,找到共性问题,大家展开行动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并撰写经验总结或案例分析,要求各教研组确立本组的教研课题、组员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学期末形成书面总结,学校学期末将对案例反思及论文进行评比。
再次重视各种培训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重视各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学习机会,安排教师去学习并注重监控学习过程与质量
5、优化评价考核
对教师的考核既重视进行期末的阶段性考核,又重视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师生评价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激发师生的教学热情,在校形成了人人抓教学,人人抓质量,人人争先进的良好局面。
三、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完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1、进一步发挥教育督导团队和已退或待退的优秀校长的办学智慧,坚持逐校调研,指导规划学校发展方向和特色项目,实行领导、部门联系机制。
2、科学推进校长、校级干部、中层骨干管理干部城乡校际交流制度。
3、政府统筹,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切实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片区统筹,优化师资,合理调配生源。
4、进一步优化教育主管部门的学校综合考核机制,优化班主任、中层干部等的区级统筹考核方案。
5、教师发展中心提高专业培训能力,学科教研员必须切实提高工作、组织能力。
四、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中小学思政课质量?
中小学的思政老师应该“四专”,即:专职,专业,专心,专奖。在乡镇所在的学校,因生源因素,极少配足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即使有也可能同时还担任政治和历史学科教学,也有可能思政课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专职与兼职课堂教学效果差距明显。孩子们都喜欢专职思政教师的教学。“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讲,专业充分印证了这一句话。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知识的接受理解,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无止境,与时俱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专心必不可少。专心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专心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专心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心理状况;专心掌握更多的教学辅助技能与技巧:专心与同行一起交流合作竞技比武共同成长。专奖,为思政教师设置考核评价,评优晋级制度,激发思政教师的工作热情,让越来越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这个重要的学科教学中来,思政课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五、如何深入推进“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
1、统筹学生作业总量、加强质量监管,争取利用“课后服务”前半段时间完成学科作业。
2、摸排教师特长与爱好,争取开设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课程。
3、以项目化、课程化推进课后服务活动。
4、成立专门的课后服务质量监督小组,严把课程入口关、过程监管关、质量考核关,定期开展项目督导与评价,不定期开展各类群体满意度调查。
5、强化安全管理。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疫情防控制度与应急预案。
6、评判课后服务工作: 一是学生自愿参与度;二是书面作业的完成度;三是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认可度;四是各主体的满意度,包括家长、学生和教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