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1.快速浏览《藤野先生》,小组交流:《藤野先生》中,鲁迅的经历带给了他怎样的情感体验? 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能表现他的情感体验?你如何评价鲁迅的“弃医从文”行为?
2.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
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4.小组推荐:投影交流。
第二课时
1、研读《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语言品味: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
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4、小练笔
这一单元中,你最喜欢哪篇文章?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爱?联系自身体验,600字左右写下来。
第二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能力目标:
1、理清文脉,把握文章的叙述线索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 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文章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
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
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
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
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二、资料助读:
1、《朝花夕拾》
2、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指名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板书:
在东京清国留学生的丑行丑态失望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 相别赞扬品质
别后纪念行动高度评价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
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跳读课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
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研讨
(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精神性格?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显示如下:
事情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
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
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
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
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阅读课文24-31段,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 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2)“在讲堂里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4)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的侧重点 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指导明确。
从刚才的研讨中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
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 ……此处隐藏7310个字……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2 、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
《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
1902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1902年到日本后,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文,1904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06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06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09年回国。
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
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和民族的
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1906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
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3 、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1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二、生字新词
三、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线索,把握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从不满于某些清国留学生的寻欢作乐、庸俗无聊的生活起笔,自然地过渡去仙台学医,记叙受到藤野先生教诲的情况,最后写到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依据时间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和转地求学的原因。
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露了对东京的失望和不满。在东京的那些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到傍晚,他们就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里“学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这些出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寻欢作乐,思想腐朽,生活庸俗无聊,丑态百出,因而用副词“无非”(“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标致”在这里是反语,在“标致”前加副词“实在”(“的确”的意思)更增强了反语的讽刺力量。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而来日本留学的鲁迅,对那些“清国留学生”的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这样就自然引出要离开东京到别处去“看看”。
这部分作者用讽刺的笔墨描写某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含蓄地点出了自己离开东京去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也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表现。
五、作业
向您推荐更多精彩文章: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1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