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小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研究》的课题总结
在学校多元智能理论课题的指导下,我个人确定了语文学科的课题研究,我研究的课题题目是《小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从确立至今已半年了,在这半年里,我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下面我就对我的课题作一下小结。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2)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目前我们的展示形式有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讲故事、预备铃前十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等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3.对学生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第一、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一是浏览性的泛读。对许多浅显易懂的书或报纸可采用浏览法,了解其主要内容,捕捉其中的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探求性的速读。这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目的快速翻阅阅读材料,选取自己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指向性非常明确,或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是为了解某方面的知识。三是有品位性的精读。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品位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体会文章的深远内涵,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第二、教给学生“记”的方法。“作笔记能使人知识精确。”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要教给学生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随感式笔记。这些笔记在学生阅读时随时进行。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还可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一个小问号,或写下自己的疑问,然后请教父母、老师,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读有所得。二是摘录式笔记。这类笔记是重在把阅读时发现的好词佳句以及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并对此进行归类,使之成为独具自我特色的“工具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从书中汲取知识。
第二篇: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生课外阅读实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14-07-05 10:36:16 作者:匿名 来源:百灵庙第一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是孩子获取更多精神营养的主渠道之一,于是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目前全国各小学正逐步开展课外阅读,国内很多教育强省加强了课外阅读的研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正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各校研究的趋向。但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我们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外阅读的随意性较大: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最喜欢看的是一些通俗的读物,如漫画、卡通、小说等,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着关心甚少,对科普知识方面的读物缺乏兴趣。
2、课外阅读的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只注重过程而不注意方法,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单一的积累并不能提高其对知识的吸收处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谈不到学以致用。
3、课外阅读存在很大的功利性。我校学生以农牧区孩子为主,学生在家庭中缺少阅读的条件,绝大数学生的阅读是随意的,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调查发现,能够坚持天天看课外读物的学生不多,即使是这部分学生,日常的阅读也大多是以读各类作文选为主。仅仅以语文课本作为阅读内容的学生大有人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为了确保学生完成这一课外阅读量,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课外阅读的管理和指导。
当前有许多老师也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可是却缺乏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要求与指导,从而使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质效很低。这就导致了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加重,语文学习能力却提不高。怎样在减负增效背景下,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意义在于解决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方法、热情低、收效甚微的问题,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去吸引学生,探索指导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不断地纠正不良的课外行为习惯,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应于小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新路,切实减轻语文学习负担,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 ……此处隐藏6269个字……作。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与策略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总结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与策略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总结三台县七一小学语文组
自课题研究工作实施以来,我们全体参研人员在县教研室总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的关爱指导下,依据课题实施计划,着手对“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策略研究”这一子课题进行了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着的成果,现对我校两年来课题研究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课题实施的基本做法
1、对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属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近一年,我校改制,虽然也有部分来自农村小学的优秀学生,但受家庭环境和求学条件的制约,学生课外阅读量有限,同时也没有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我们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活动开展和各种争创活动太多,挤占了教师们大量教学时间,为了抓质量,语文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工作重视不够。
(2)学生成绩良莠不齐,读书条件各不相同,造成大部分学生视野狭窄,只停留在所教语文课的小圈子里,课外阅读时也只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领悟还很表面,语言的积累更少,没有达到课外阅读的目标。
(3)随着学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图书的数量虽然近几年也增加不少,可是没有加以归类和整理,有一些早期的图书已经不适合孩子们的阅读,适合阅读的图书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利用。
2、充实图书资源,确保学生课外阅读量。
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阅读实践中被激发出来的。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并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确保课外阅读计划不成为一纸空文。两年来,我校新添置了数万册新图书,校外一些助学机构也为我们提供了几十万元的图书。此外,很多班级的图书角增添了书架,老师和学生踊跃捐书,每班藏书不少于100册。并且利用校内课外阅读时间组织学生借阅图书室的书籍。我们规定,每周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专用时间,任何老师,任何活动都不得挤占。同时要求这节课上,语文老师必须在现场指导。这一段时间,老师与学生一起读书,给他们推荐好书,教他们各种阅读方法,精读,略读,浏览??教他们记录和摘抄优美词句,学做读书卡,名人卡片,写阅读笔记。此外,各班语文老师还提倡学生利用各种节假日、双休日读课外书,规定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最初阶段,为他们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和书做伴,与书交友,快乐成长。
3、借助校本教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阅读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更不是放羊式的,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才能实现学生自我阅读的目标。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能注重利用教材中的“金钥匙”,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们结合现行语文教材,结合每单元训练的目标,在解读教材和参考书的基础上,给各年级学生推荐与教材同步的课外阅读书目。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阅读的方法,并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而且我校还规定把对学生阅读方法的传授作为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3)学会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4)广泛阅读教材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同名作品,同题材的作品,还要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报刊,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阅读资源(比如广告牌,各种熟语等)。
4、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激励学生课外阅读的趣。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每学期我们都要开展至少一次学生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评选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秀作品,加以表彰和鼓励,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推进了课题的开展。比如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读书卡和名人卡片的制作与交流,阅读手抄报展评;师生优秀作文欣赏;讲故事比赛;名家美文欣赏等。有人说,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就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老师如此,小孩子尤其如此。在活动中,师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而赢得的他人的赞许,哪怕只是一道敬佩的眼光,由此也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让他们喜欢读书,以读书为乐。
5、结合各种教研活动推进课题研究的进行
(1)定期开展阅读教学主题研讨活动
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便定期开展以阅读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研讨活动,每一学期,至少进行两次阅读公开展示课,定时间,定主题,定主讲人,课后全体老师评课议课也围绕学生阅读方法指导这一中心。在活动中习得的教学方法,老师们会主动在自己班级里加以实践并做出改进。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老师的教学技巧也有所提升。
(2)结合各级教研活动促进阅读课题研究的开展
每一学期,教研组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比如教学联谊,新教师汇报课,名优教师示范课,师徒结对活动,学校教学开放日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力求让老师们能结合课题研究开展活动,并在评价中把教师们阅读方法的渗透作为很重要的一项指标。
(3)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为学生做好阅读示范
近两年,学校为老师们订阅了7种语文阅读刊物,规定每个老师每周阅读,做好记录,还要写读书心得,并加以交流和考核。在寒暑假,也为老师们推荐了各种读书课题,规定了哪些必读内容,开校就检查业务进修笔记。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学生做出了阅读的榜样,促进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4)在师生中开展了各种以阅读为主题的展示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比如阅读教学设计,阅读教学经验论文的撰写,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老师十余人次获得课题研究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大赛一二等奖。在学校组织的手抄报和读后感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两百多人次获一二等奖。
二、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反思了两年来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得于失,我们了解到在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找到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习惯等方面作出一定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我们仍存在不少困惑:
1、课题研究计划中如何加强四个联系--课内与课外、阅读与活动、学科间的联系、家长与学生等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具体的工作还有待于下一步研究中加以强化和改进。
2、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蹶而就,课题的结题不应该是阅读研究的终止,而应让学生实现“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的目标,这还有待于我们课题组和全体语文老师进一步努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