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

时间:2025-02-24 07:11:34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全文共14398字)

第一篇: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

1、保健需要的强化

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最大区别是收入的不稳定性,工作生活条件的佣工性和病有无所医、老有无所养的不确定性。尽管在法律上赋予二者同等的地位,但客观现实上在一段时间内是难以平等的。民办学校要发展,先要稳定师资,发展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满足教师的保健需要,而且要强化这种需要。目前一些民办学校给教师以高工资,但劳动量很大,有的教师一周要上30多节课,其生活工作条件也艰苦,更多的情况是生老病死等后顾之忧得不到解决。因此要让教师动心先要让教师安心。“安心工程”主要是指稳定教师的三个物质条件即提薪、安居、养老。民办学校要让教师获得的保健需要比公办学校教师获得的保健需要更丰富、更满足,一句话就是要让民办学校教师在待遇上真正优越于公办学校教师。

2、期望因素的设置

公办学校教师在“大锅饭”体制下,完成了本职工作,拿到当月的财政工资已经高兴了,没有更多的人去理会他的效价和期望值,更没有多少管理者去经营激励机制。民办学校则不同,他是有企业管理性质的,应采用期望理论去激励教师,使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都必须得到最大的满足。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有正值、零值、负值之分,但其含意仅指大小、高低的不同。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价,期望值在0(最小)—1(最大)之间。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便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其情况大致如下:

m高=v高×e高

m中=v中×e中

m低=v低×e低

m低=v低×e高

m低=v高×e低

从上可见,只有当效价和期望值均高时,产生的激励力量会最大。给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启示是:第一、制定适当的目标。适当的目标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率、升学率、就业率、招生数量等目标的确定与奖励挂钩,这样给人以成就期望和物质的期望;第二、提高目的的效价,如对教师进行能岗合理匹对,不让效价错位,对教师进行资源分享,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第三、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增强教师信心、提高期望值。

3、不可忽视的公平公正因素

美国的亚当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公平理论”,它主要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影响。公平理论认为职工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工资报酬影响,而且也受相对工资报酬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期望值。每个人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把自己现在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历史比较,认为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正感。

公平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op/ip=oo/io

op代表一个人对所得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o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得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这个等式表明:当感到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公正感,产生激励作用,如果二者比值不等时,就会产生不对称的感觉,失去公平感,降低积极性。

公平理论对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在公办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如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中级教师的教学效果比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结果这个中级教师的工资待遇却比这个高级教师要低得多,这就是不公平。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为公平理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因此民办学校管理者在经营激励艺术时一定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4、科学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的长效性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保证。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心理倾向上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争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格与自尊的最优化。但由于民办学校与教师存在“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的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事关系的松散性等因素制约了激励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民办学校办学特点的评价体系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特征也是民办学校求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评价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内容上要讲究全面性。通过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来体现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追求、教学能力、德育方法、科研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

(2)、评价方法上要讲究艺术性。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人本性、民主性、客观性和公开性。将“必行性”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硬性”评价和“软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不但要看教师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显性指标,也要通过每堂课学生对该教师的认可程度和考察该教师平时精神投入的多少等隐性指标。

第二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语言激励艺术

浅谈班级管理中的语言激励艺术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摘 要】本论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发展规律,从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和书面语言三方面对语言激励这一教育艺术进行了具体形象和全面的阐述,对于教学工作、班级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关键词】语言激励 班级管理 艺术在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主要是通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来鼓动和激励的。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语言激励技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开发学生的潜在能量,以提高学生的行为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口头语言激励班主任在使用口头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班主任在和学生交谈时,要有意识地肯定对方的价值,提高自我的期望水平,强调学生的不可缺少性,促其产生自尊感。2.赞美学生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基于上述两种动机,若要学生积极进取、刻苦求学,班主任就应该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的各种优点。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固有本性。而这种本性、潜能,必然现象化。也就是说:即使平时很差的学生,你如果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他们有好的“微量元素”。“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班主任应即时发现、表扬、开发那些微量元素,并努力扩大,公开在班会上赞美,达到培养其成材之目的。值得提示的是,在赞美学生时,要真诚、具体。3.谨慎否定否定性评价就是对人的过失言行进行批评指正, ……此处隐藏10009个字……就加快,有效性就增强,工作效率就

高。行为科学家认为,能力相等的人会做出不同成绩,甚至能力差的人比能力强的人工作得更好。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人的动机激发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这样的公式表示:工作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动机又取决于

人的各种需要,而激励又可以通过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激发另一部分人的需要,通过满足低层次需要激发高层次的需要,如:通过物质激励满足一部分人的衣食、住房等方面的需要,激发另一部分人同样的需要。通过精神激励可以满足尊敬、名誉、地位等方面的需要,并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 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激发另一部分人的需要激励{)

1满足低层次需要+激发高层次需要j

动机激发一一提高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的运用

在学校管理中如何优化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l、物质激励

对于教职工工作的激励,往往通过提高工资、发放奖金、改善住房、提供其它福利品等手段来实现。追求“利益”是人的正常需求。杭州大学杨文群教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加工资”、“奖金’’被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当教职工工作取得成绩时,除了及时予以肯定、赞许外,可以授予奖品和奖金,提高福利待遇等等;反之,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除了批评、警告外,还可用降低福利、扣发工资等。如:我校为了激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对“中师毕业’’给予每人三百元奖励,“专升本”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给予每人五百元奖励;对在毕业升学考试中成绩突出的教师颁发义务教育成果奖等等。为了保证“物质激励’’的公平有序,持续有效,学校通过教代会制定并通过一系列考核条例:《教学成果奖励办法》、《班主任月考核方案》、《教职工月考核方案》、《教学事故处罚办法》、《干部工作职责考核制度》、《教研组长职责考核制度》等,然后组织教职工学习领会精神,把它作为物质激励的依据。这样做不仅使教职i明确了该怎么做,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些制度实施的必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持续恒久的内驱力和竞争力。

2、荣誉激励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靠福利、奖金激励,无疑是必要的,可是单靠此类方法,是无法达到连续、持久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目的。因为教师的劳动性质、文化素质和心理品质决定了教师并非单一的“经济人”,有时荣誉激励能达到物质激励所起不到的效果。所谓荣誉激励,是对绩效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给予各种形式的荣誉,以此来强化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我校领导分析了教师的个性特点和经济状况,认为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给予20元、30元奖励,不一定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教师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大力进行荣誉激励。如: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等,对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质量成绩突出的教师,除了授予荣誉称号外,还把他们的事迹请专人整理、演讲,这样让这些先进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励全体教师人人争先,从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促进学校

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使这些先进教师精神上得到需要满足,思想认识上得到进一步升华。

3、目标激励

从人们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联系的例子过程来看,只有人的需要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才能推动人产生行为,而且,当达到目标时,满足感又可以促使人们继续努力,因此,目标是一种刺激,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一个具有实现可能性和切实可行性的教育质量目标,往往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并为此扎实工作,孜孜以求。我校教学质量而言,曾属于区三类学校,巩固率、合格率曾一度滞后,但近几年,学校领导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出学校

总体目标和各年级、各学科的具体目标,一年一步,不断前进,目前已跻身于区一类学校的行列。现在我们又制定了创省“示范初中”的目标,在大目标下,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目标,通过学习、讨论等形式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和响应。全校教职工人人心中有目标,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凝聚力,这就克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抽象性和单一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值得提出的是,目标设置时,要考虑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明确性。目标的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难度要适当,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轻而易举。同时,目标必须明确,才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使教职工努力有方向,差距有尺度。

4、,归因激励

美国行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结为何种原因,对以后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值得研究。如把成功,归结为内原因(努力和能力)能使人感到满足和自豪,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反之,如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原因(任务难度和机遇)使人感到幸运,则不一定能提高工作积极性。因此,当教职工的工作有了成绩时,而不应该只强调成功的外部原因。如某位教师上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其他教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领导在肯定这节课的成功时,应该首先肯定执教教师的成绩,同时肯定其他同志的帮助。如果过分地强调外部原因,就可能挫伤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另外,采取淘汰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今天工作不努力,将来努力找工作”,就是激励人们努力把工作做好。我校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易岗、下岗实施后,有力地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运用激励应注意的问题

1、要综合激励。

上述各种激励措施体现了领导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手段与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交叉甚至部分的互相包容关系。因此在教职工管理的实践中,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2、要适时适当。

学校管理者要讲究时机,恰到好处地予以激励。如我校对评上区级先进的教师,每月发津贴,让教师感到“我是先进”,这样月月有激励。激励如果及时,时过境迁,其效果往往要小得多。同时要注意使教职工取得的成绩与受到的激励相适应,这样激励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激励力量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则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激励过低,不能满足被激励者的需要,激励过高,又会使人无所适从,只有适当的激励,才能获得积极效果。

3、要注意公平。

教职工受到激励,固然是得到满足的重要条件,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值,而且关心相对值。他们不会把物质激励视为单纯的经济报酬,而是通过学校的奖励感受到领导对自己的看法,感受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学校领导不能有亲有疏,有厚有薄,应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合理地进行激励。

4、注意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

良好的社会环境,民主和谐的政治气氛,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面貌,尊老扶幼和互相尊重的美满家庭生活以及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等都会吸引教职工对工作目标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前进。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把教职工的激励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联系。

- 作者: limingsheng888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艺术(精选多篇)(全文共1439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