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三堂镇位于太和县东北部,京九铁路与308省道交汇处,距县城30公里。明末清初年间,因集市周围建有孔子、老子、佛祖庙而得名“三教堂集”,后简称“三堂集”。镇域面积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人,辖9个村委会,121个自然村。1999年我镇先后被省政府和省体改委批准为全省中心建制镇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2014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镇。
三堂镇文化站座落于集镇中心地段,合计投资90万元,于2011年建成交付使用。该站现设有图书室、文体广场、室外篮球场、多功能厅、民俗农耕文化展馆、电子阅览室、科技培训室、娱乐活动室等,功能齐全。我站现有专职人员3名,群众文化辅导员8名,文化志愿者20名。2013年,三堂镇综合文化站被省文化厅评定为乡镇一级文化站。
二、主要成绩
三年多来,在三堂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广新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站积极开展工作,做出了一些成绩。
1、搭好台子搞活动
我站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以组织群众协会、社团队伍为抓手,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元旦、春节、五一、六一、十一联欢会,书法交流、卡拉OK、群众广场舞、象棋、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比赛,引领全民参与文化活动。
一是抓好培训。发掘民间传统技艺,组织民间音乐、书画等爱好者集中培训,三年来组织培训36场次。聘请农技讲师下村开展高效农业、养殖技术培训60场次,受益群众近两万人。
二是建好队伍。2013年2月,开始成立三堂文化站龙狮旱船队,文化站投资演出道具2万元,组织46人开展培训学习和演出,到目前为止,已分别在三堂以及周边的苗集、宫集、三塔等地演出70多场次。组织农民广场舞队伍。自2012年开始,我站把分散在集镇上的多个广场舞组织起来培训,提高素质,并有计划地利用节日和庆典日开展演出活动30多场次,参加演出人员达1500人次。组织农民军乐团。今年3月,我站投资1万余元购置了军乐器材,组织农民音乐爱好者18人,开始进行培训演出,已演出10余场。组织农民书画交流和研讨。2012年成立三堂镇书法协会,几年来发展会员60余人,举办书画展12次。扶植一个农民书画组织——三教堂书画院,经常组织开展书画交流,目前全镇有书画爱好者近百人。
三是搞好活动。利用节庆日组织文艺汇演。每年的五一、六一、国庆、元旦、春节都举办群众联欢活动,参与演出人员每年有400余人。组织举办群众体育比赛。每年五四青年节举办青年农民乒乓球赛,国庆节举办篮球赛等,三年来共举办各种体育比赛20多次。组织民俗文艺演出。每逢当地及周边集市古会期间,开展精彩的民俗演出活动,节目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小车旱船、花棍花挑、古装戏剧人物表演等,深受群众喜爱。我站龙狮旱船队同时在婚庆典礼上进行有偿演出,筹集经费用于组织费用,以活动养活动。
2、开辟渠道广交流
一是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太和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元旦文艺汇演中,我站选送的大型舞蹈《我和我的祖国》《梦里寻她》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舞蹈《为祖国祝福》荣获二等奖,舞蹈《丝恋》荣获三等奖。在全县演讲比赛中我站选送的《让雷锋永驻我心中》荣获二等奖。在全县第一届唢呐大赛中,我站选送的作品获得优秀奖、组织奖。在全县文艺作品有奖征集活动中,我站选送的相声《我要当农民》获得三等奖,快板《当好美好乡村八大员》获得创作奖。在太和县“追梦太和”电视演讲比赛中,该站选送的《收获青春思考、释放青春能量》获得三等奖。在全县首届农民歌手大赛和全县首届农民广场舞比赛中,我站选送的《惊鸿舞》获得一等奖、男生独唱获得二等奖,《茶山情歌》获得二等奖。2012至2014年度,我站连续三年荣获全县农村文化工作一等奖。2014年,被省文化厅批准为全省30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之一。2015年,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26个群众文化辅导优秀组织单位之一。
二是积极对外进行书画交流。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镇的书画交流已辐射到周边的多个乡镇,先后有30余人定期来我镇进行创作研讨和交流,我镇书画爱好者同时到其他乡镇进行交流。组织作品对外出售,每年书画交易额达10多万元。
三是民俗演出对外辐射。我镇现有唢呐演艺团体6个,每年对镇外演出达300多场。文化站龙狮旱船自成立以来,走向镇外有偿演出达30多场。
3、免费开放抓服务
我站合理布置各个活动室,认真落实值班制度、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正常开放。抓好各村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村级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开放工作。
4、规范市场抓管理
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抓好歌厅、网吧、音像、娱乐场所的规范,严厉打击非法网吧及邪教组织,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占领本镇文化阵地,树立崇高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需要。
5、打开思路搞创新
为了抢救性收集、展示正在淘汰和消失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活用品,深入挖掘和研究民俗农耕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教育子孙后代,我站自2013年开始着手搜集藏品。在县文广新局和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于2014年6月正式落成开馆。先后投资20余万元,建设展厅场地260平方米。展示内容为不同时期传统生产生活器具、民族风俗特征、农耕文化技艺、习俗谚语总结、农耕家居收藏、地方艺术整理等,目前收集展示藏品达1300余件,并不断充实藏品。自去年以来,我站的民俗农耕文化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有线电视村村通等工作被中国文物网、安徽省文物局、安徽日报、阜阳日报、颖州晚报、社区文化生活报及阜阳新闻网等媒体给予专题报道。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和我县文广新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我镇群众的积极参与。
三、下步打算
1、继续拓展服务功能
在免费开放的同时,利用现有场地和设施,办好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结合全省乡镇文化中心试点工作,镇政府利用房改拆迁,为文化站扩建2400米的群众文化广场,现在场地清理正在落实。我站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完善服务内容,设立文艺创作辅导室、党员活动室、科技培训室、广播室、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乡镇志书编纂室。
2.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在原有的各类活动的基础上,扩大活动内容,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放在首位,突出思想引导、文化熏陶,组织开展节庆礼仪、乡风文明、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以文化人、以礼塑人。着眼于提高农民群众素质,定期开展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思想道德、实用知识、致富技能、科学知识、法律常识、健康生活等教育培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地方文献资料、编写乡镇志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发展。根据我镇实际,计划组建新的农民文体、摄影、音乐、舞蹈等协会组织,带动各项活动开展。
3.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
对现有的文化站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壮大群众文化辅导员、志愿者队伍,协助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经常性组织开展活动。发挥群众团体、民间调解员、大学生村官、五老人员等在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